廖教授的演講以西方對物的態度作為引言,希臘人認為「物」是由人所賦予形式,如蘇格拉底以降,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所討論的「心物二元論」;而斯多葛學派則秉持「心物合一論」,認為自然、人和神是一體的;至基督教興起後,神創造了世界,並照自己的形像造人,由人來管理世界,西方世界對於物的態度有相當的轉變,由神導向的世界觀轉向為以人為本導向的世界觀,也間接使得有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。之後二十世紀初意象主義至新物質主義,更強調所有的物都是有生命、有意識的。以西方思潮發展來說,對「物」的態度,是漸進的改變,而不是絕對的分隔。
演講中廖教授介紹多首西洋詠物詩,如William Blake的Auguries of Innocence(純真的徵兆)、William Wordsworth的Splendour in the Grass(野草中的璀璨)、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(Daffodils)(我如浮雲般孤獨遊走/水仙花)、Percy Bysshe Shelley的Ozymandias(奧西曼底亞斯)及To the Moon(致月亮),還有Baudelaire的Correspondences(純詩)等詩,最後介紹西方最經典的詠物詩—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詩作The Red Wheelbarrow(紅色手推車),帶領聽眾賞析這首帶有戲謔意味的作品。